English

猜疑世界中的英语村

1999-12-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胜军 我有话说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银行以促进世界经济长期发展为宗旨,肩负着协助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使命。它依靠一支受过良好训练的专业化队伍,从国际资本市场筹集大量资金,然后以优惠的利率和贷款期限持续不断地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输血,在全球推行它的社会福利理想。有人说在世界银行,不管是印度人、英国人、阿根廷人还是加拿大人,由于他们受到的世界主义的训练,他们的行为往往是相似的,因此体现在世界银行内部的冲突,与其说是南北方的不如说是芝加哥学派和苏赛克斯学派之间的冲突。

今天,世界银行活跃于世界各地,它匆忙的身影不仅出现在最贫困的非洲国家和经济转轨中的俄罗斯和东欧,也出现在受金融危机重重困扰的东南亚。然而,尽管为伟大的道义目标所驱动,世界银行仍然发现它身处的国际政治体系充满了“猜疑”。它只有保持中立立场或同等程度地尊重各会员国主权,才有可能行使它被赋予的职能。其前任行长尤金·布莱克对此不无感慨:“我们提出许多问题,而且在贷款中附加许多条件。我不用多加解释大家也清楚,就是如果我们不是使用着如同天气预报员预报天气一般的客观经济性语言,我们将寸步难行。我们把自己看作是技术官僚和工匠。诸如‘储蓄’、‘投资’、‘效率’和‘产出’等术语是我们交易的工具,而且像所有好的工匠一样,我们尽力为它们的使用建立适当的标准。”

其实,世界银行的成立协定中也早已明确规定了世行官员不得介入政治。大多数世界银行官员也不肯承认他们的政策含有意识形态的成份。他们相信世界银行是中立的机构,倡导合理有效的经济和财政管理,它的政策以技术为特征并可适用于任何种类的经济体系,不管它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还是介于二者之间。世界银行的非政治立场还因为它的工作人员以高度专业型人才为主,显得更加具有说服力。世界银行是全世界经济学家和工程师最集中的机构之一,在这样的机构中,技术专家和工作人员无疑享有优越的地位。这些经济学家和工程师讲求独特的专业道德,与普通的官僚相比,他们乐于奉行从专业而来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并且他们不愿自己的角色有某种确定的安排,而认为自己是中立的科学家或国际公务员。

此外,在实践和行动中世行分外注意树立和保持非政治化的形象。日积月累,世界银行形成了强调效率、专门化和分工的科层体制和与之配套的组织内部文化。流行于世界银行的思想学说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就像经济学家在咖啡馆点菜会不自觉运用起“边际收益”理论一样,该理论也在每天世界银行举行的各种讨论中不期然流露。曾有一段时期,世界银行只雇用一种类型的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家,而假定、定义、研究范围、分析方法和讨论主题也都是典型的西方正统社会科学中的特定模式。因此,世界银行的组织文化就在这种精英统治、分工、技术专门化和比较利益的基础之上搭建起来,该文化弥漫并统治着世界银行,决定着世界银行的思想和行动。

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世界银行的这种组织文化正是体现了世界银行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具备以反映主权国家需要为内容的现实主义特征。世界银行拥有181个成员国,也为181个成员国所同时拥有,它只能与它们建立合作与伙伴关系而不是其它。成员国中有发达国家,大部分则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是世界银行的股东,世界银行需要从这些国家筹集资金。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就更加复杂,因为形式上它们既拥有世界银行,又筑起了十分坚固的主权藩篱,世界银行并不能像商业银行那样把它们当作一般客户对待。

尽管如此,对世界银行说三到四似乎依然成为一种时髦。因为国际组织中的公务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和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发挥重要作用已是共识,对世界银行不介入政治的言论和规定,不少人认为是煞有介事的谎言。创立伊始即面临的冷战两大集团复杂多变的对抗,更为世界银行此后的非政治运作布下重重阴影。尽管有些观察家将这些措施及规范化的非政治发展,归因于为了小心翼翼地绕开地缘政治和冷战的意识形态,但激进派学者认为,世界银行是“盎格鲁·萨克逊机构”,是西方资本向全球扩张的急先锋。一位社会学家还指出,世行的结构体制就像是一个英语村,除非你是土生土长,否则很难得到认同。中途加入世界银行的人员就像他们的思想一样,被体制化地隔离在分支的地位,他们一般只被聘为顾问,到头也是高级顾问,而不能指望进入管理部门。

然而,毋庸置疑,世界银行作为国际组织必须以增进国际合作与理解为目标。更何况世界银行的任务是促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经济发展,它需要跨越的就决不是一般的鸿沟。从这里来说世界银行面临的挑战非常广泛,不仅是公营与私有、城市与乡村、国家与全球、短期和中长期、当代与后代的全盘考虑,还面临着把经济合理性与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现实相调和的重任。世界银行既然作为有一定自治权力(如独立的控制手段、金融制裁权)的国际经济组织,与国家、非国家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一道,共同跨国合作处理全球问题——发展和环境问题,就必然要通过联合国各机构特别是联大,对发展中国家提出要求或作出反应,在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内部、官方机构和私营部门之间形成一个真实而不是虚拟的网上世界。

世界银行的非政治立场以及相应的项目计划和评价方法,为世界银行提供了一个与工业国和银行业相协和的模式,是世界银行在高度不确定工作领域的生存策略。事实上,世界银行内部组织文化的保持已经成为其组织日常运作的一个权力和影响来源,反映在世行成功地在许多双边发展机构、一些发展专业团体和借款国的政府官员中间促进了它关于发展的见解和观念。但是,不论世界银行形成的组织文化是为了掩盖冷战压力而实行的保护性措施,还是为了其他动因,这些特征已有它们自己的生命力。或许它们所针对的是各样的利益集团,而不只是着眼于政治上或文化上的可接受性。半个世纪以来,世界银行以促进世界经济长期发展为宗旨,肩负着协助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使命。它依靠一支受过良好训练的专业化队伍,从国际资本市场筹集大量资金,然后以优惠的利率和贷款期限持续不断地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输血,在全球推行它的社会福利理想。有人说在世界银行,不管是印度人、英国人、阿根廷人还是加拿大人,由于他们受到的世界主义的训练,他们的行为往往是相似的,因此体现在世界银行内部的冲突,与其说是南北方的不如说是芝加哥学派和苏赛克斯学派之间的冲突。

今天,世界银行活跃于世界各地,它匆忙的身影不仅出现在最贫困的非洲国家和经济转轨中的俄罗斯和东欧,也出现在受金融危机重重困扰的东南亚。然而,尽管为伟大的道义目标所驱动,世界银行仍然发现它身处的国际政治体系充满了“猜疑”。它只有保持中立立场或同等程度地尊重各会员国主权,才有可能行使它被赋予的职能。其前任行长尤金·布莱克对此不无感慨:“我们提出许多问题,而且在贷款中附加许多条件。我不用多加解释大家也清楚,就是如果我们不是使用着如同天气预报员预报天气一般的客观经济性语言,我们将寸步难行。我们把自己看作是技术官僚和工匠。诸如‘储蓄’、‘投资’、‘效率’和‘产出’等术语是我们交易的工具,而且像所有好的工匠一样,我们尽力为它们的使用建立适当的标准。”

其实,世界银行的成立协定中也早已明确规定了世行官员不得介入政治。大多数世界银行官员也不肯承认他们的政策含有意识形态的成份。他们相信世界银行是中立的机构,倡导合理有效的经济和财政管理,它的政策以技术为特征并可适用于任何种类的经济体系,不管它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还是介于二者之间。世界银行的非政治立场还因为它的工作人员以高度专业型人才为主,显得更加具有说服力。世界银行是全世界经济学家和工程师最集中的机构之一,在这样的机构中,技术专家和工作人员无疑享有优越的地位。这些经济学家和工程师讲求独特的专业道德,与普通的官僚相比,他们乐于奉行从专业而来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并且他们不愿自己的角色有某种确定的安排,而认为自己是中立的科学家或国际公务员。

此外,在实践和行动中世行分外注意树立和保持非政治化的形象。日积月累,世界银行形成了强调效率、专门化和分工的科层体制和与之配套的组织内部文化。流行于世界银行的思想学说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就像经济学家在咖啡馆点菜会不自觉运用起“边际收益”理论一样,该理论也在每天世界银行举行的各种讨论中不期然流露。曾有一段时期,世界银行只雇用一种类型的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家,而假定、定义、研究范围、分析方法和讨论主题也都是典型的西方正统社会科学中的特定模式。因此,世界银行的组织文化就在这种精英统治、分工、技术专门化和比较利益的基础之上搭建起来,该文化弥漫并统治着世界银行,决定着世界银行的思想和行动。

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世界银行的这种组织文化正是体现了世界银行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具备以反映主权国家需要为内容的现实主义特征。世界银行拥有181个成员国,也为181个成员国所同时拥有,它只能与它们建立合作与伙伴关系而不是其它。成员国中有发达国家,大部分则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是世界银行的股东,世界银行需要从这些国家筹集资金。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就更加复杂,因为形式上它们既拥有世界银行,又筑起了十分坚固的主权藩篱,世界银行并不能像商业银行那样把它们当作一般客户对待。

尽管如此,对世界银行说三到四似乎依然成为一种时髦。因为国际组织中的公务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和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发挥重要作用已是共识,对世界银行不介入政治的言论和规定,不少人认为是煞有介事的谎言。创立伊始即面临的冷战两大集团复杂多变的对抗,更为世界银行此后的非政治运作布下重重阴影。尽管有些观察家将这些措施及规范化的非政治发展,归因于为了小心翼翼地绕开地缘政治和冷战的意识形态,但激进派学者认为,世界银行是“盎格鲁·萨克逊机构”,是西方资本向全球扩张的急先锋。一位社会学家还指出,世行的结构体制就像是一个英语村,除非你是土生土长,否则很难得到认同。中途加入世界银行的人员就像他们的思想一样,被体制化地隔离在分支的地位,他们一般只被聘为顾问,到头也是高级顾问,而不能指望进入管理部门。

然而,毋庸置疑,世界银行作为国际组织必须以增进国际合作与理解为目标。更何况世界银行的任务是促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经济发展,它需要跨越的就决不是一般的鸿沟。从这里来说世界银行面临的挑战非常广泛,不仅是公营与私有、城市与乡村、国家与全球、短期和中长期、当代与后代的全盘考虑,还面临着把经济合理性与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现实相调和的重任。世界银行既然作为有一定自治权力(如独立的控制手段、金融制裁权)的国际经济组织,与国家、非国家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一道,共同跨国合作处理全球问题——发展和环境问题,就必然要通过联合国各机构特别是联大,对发展中国家提出要求或作出反应,在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内部、官方机构和私营部门之间形成一个真实而不是虚拟的网上世界。

世界银行的非政治立场以及相应的项目计划和评价方法,为世界银行提供了一个与工业国和银行业相协和的模式,是世界银行在高度不确定工作领域的生存策略。事实上,世界银行内部组织文化的保持已经成为其组织日常运作的一个权力和影响来源,反映在世行成功地在许多双边发展机构、一些发展专业团体和借款国的政府官员中间促进了它关于发展的见解和观念。但是,不论世界银行形成的组织文化是为了掩盖冷战压力而实行的保护性措施,还是为了其他动因,这些特征已有它们自己的生命力。或许它们所针对的是各样的利益集团,而不只是着眼于政治上或文化上的可接受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